Kaggle Tatanic Stacking 學習模型整理
在看過Kaggle上Titanic的一些kernels,其中不乏用SVM, RandomForest, LogisticRegression, etc. 而這Kernel有趣的是他利用6種不同的learning models去建模。
Introduction to Ensembling/Stacking in Python Using data from Titanic: Machine Learning from Disaster
在Level 1用了RandomForestClassifier
, AdaBoostClassifier
, GradientBoostingClassifier
, ExtraTreesClassifier
, SVM
,而Level 2用了XGBoost
。
我大致畫出整個模型的流程架構,以便於理解,光看源碼其實很難短時間理解在幹嘛,作者靈活的用了class來降低在jupyter notebook內程式碼的複雜度,方便之後修改和整理。
Level 1
這裡最重要的是數據處理,Kaggle只給了我們兩份資料:train & test,其中train.shape
= (891, 12),test.shape
= (418,11)。
用交叉驗證切割train之後會有178 x 5的數據集,由於我們n-fold有五組,Model也有五個,這裡容易腦袋打結。所以我們先用model 1(隨機森林)舉例:train切成五組之後丟給隨機森林訓練,第一組有713人當訓練集,178人當驗證集(validation set),第二組則換成另一批713人當訓練集,178人當驗證集,以此類推。驗證出來的答案打包成一組178 x 4+179剛好成為891的et_oof_train(注意!KFold把我們的資料切成5份時,實際上是把第一份切成712 x 179,其餘切成713 x 178,我就是卡在這裡..囧)。
當我們對每個模型這樣做的時候,就得到五個out-of-fold_train,結合在一起就變成891 x 5的訓練集(就是XGBoost的訓練集)!
那XGBoost的測試集哪裡來?再用剛剛隨機森林做例子:我們把訓練集分成五組,所訓練出來的隨機森林就有5個,現在就用5個隨機森林去對test預測,所預測出來的結果就是之5 x 418! 我們在將其求平均並reshape(-1, 1),所得到的結果是(418,)的ndarray,數值介在0~1之間。
又我們有5個models,所以最後的x_test有418 x 5個數。
Level 2
最後在XGBoost中剩下調參數了,放一下作者的參數做參考
|
|